诗歌:彼此相爱
诗歌音频:https://share.lingtingmusic.com/song?song_id=25793
信息音频:
信息分享:
问安:弟兄姊妹平安,我们一起来祷告:爱我们的主,感谢你在万民中拣选我们,使我们得以认识你,求你在清晨开通我们的心窍,好把你的话语刻在我们心版上。如此祷告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Amen!
经文:士20:18-35
18以色列人就起来,到伯特利去求问神说:我们中间谁当首先上去与便雅悯人争战呢?耶和华说:犹大当先上去。
19以色列人早晨起来,对着基比亚安营。
20以色列人出来,要与便雅悯人打仗,就在基比亚前摆阵。
21便雅悯人就从基比亚出来,当日杀死以色列人二万二千。
22以色列人彼此奋勇,仍在头一日摆阵的地方又摆阵。
23未摆阵之先,以色列人上去,在耶和华面前哭号,直到晚上,求问耶和华说:我们再去与我们弟兄便雅悯人打仗可以不可以?耶和华说:可以上去攻击他们。
24第二日,以色列人就上前攻击便雅悯人。
25便雅悯人也在这日从基比亚出来,与以色列人接战,又杀死他们一万八千,都是拿刀的。
26以色列众人就上到伯特利,坐在耶和华面前哭号,当日禁食直到晚上;又在耶和华面前献燔祭和平安祭。
27那时,神的约柜在那里;亚伦的孙子、以利亚撒的儿子非尼哈侍立在约柜前。以色列人问耶和华说:我们当再出去与我们弟兄便雅悯人打仗呢?还是罢兵呢?耶和华说:你们当上去,因为明日我必将他们交在你们手中。
28见上节
29以色列人在基比亚的四围设下伏兵。
30第叁日,以色列人又上去攻击便雅悯人,在基比亚前摆阵,与前两次一样。
31便雅悯人也出来迎敌,就被引诱离城;在田间两条路上,一通伯特利,一通基比亚,象前两次,动手杀死以色列人约有叁十个。
32便雅悯人说:他们仍旧败在我们面前。但以色列人说:我们不如逃跑,引诱他们离开城到路上来。
33以色列众人都起来,在巴力他玛摆阵,以色列的伏兵从马利迦巴埋伏的地方冲上前去。
34有以色列人中的一万精兵,来到基比亚前接战,势派甚是凶猛;便雅悯人却不知道灾祸临近了。
35耶和华使以色列人杀败便雅悯人。那日,以色列人杀死便雅悯人二万五千一百,都是拿刀的。
今天的主题是:无法停止的杀戮
18节:到伯特利去求问神,最终得到回应是犹大应当先上去。乍一看这些描述似乎没什么毛病,但接下来事情的发展却出乎意料:21节说:便雅悯人就从基比亚出来,当日杀死以色列人二万二千。以色列人求问了耶和华,耶和华回应了,为什么以色列竟然吃了败仗呢?在困惑之下,接下来,22节说到:以色列人彼此奋勇。23节,他们再次求问耶和华,我们可以再去与我们弟兄便雅悯人打仗吗?耶和华回应说:可以上去攻击他们。但结果是:他们又被打败了。
这一段描述让读者感到困惑,我们可以看一个对比的例子,发生在大卫身上。
撒下5章19-20大卫求问耶和华说:我可以上去攻打非利士人么?你将他们交在我手里么?耶和华说:你可以上去,我必将非利士人交在你手里。
20大卫来到巴力毘拉心,在那里击杀非利士人,说:耶和华在我面前沖破敌人,如同水沖去一般。因此称那地方为巴力毘拉心。
同样是求问耶和华来定决策,同样是神回应,为什么以色列发生两次失败,但大卫就成功?问题出在哪里呢?是耶和华善变,有时候以真话回应人,有时候以谎言回答人吗?显然整本圣经都不引导我们往这个方向去思考。那么,是求问的人本身有问题吗?是不是他们一开始就问了一个错误的问题?
我们到申命记的律法里找找线索。
对于向以色列自己的城池发动内战的事,律法确实说到过,是这样说的:
申13:12-15在耶和华―你神所赐你居住的各城中,你若听人说,有些匪类从你们中间的一座城出来勾引本城的居民,说:我们不如去事奉你们素来所不认识的别神;你就要探听,查究,细细地访问,果然是真,准有这可憎恶的事行在你们中间,你必要用刀杀那城里的居民,把城里所有的,连牲畜,都用刀杀尽。
律法提到,向以色列的城池发动内战,需要两个要素同时齐备:1、一座城整体悖逆、远离神、拜偶像。2、这个事情不是某些人主观看法,它已经受过细致查验,确定为真,是一个客观事实。
那么,十一个支派团结起来要讨伐的基比亚城,是否达到了律法所要求的要素呢?当然没有。整个讨伐大军的成立,是出于一个利未人的单方面程述,并且这个程述还刻意隐藏了许多对他自己不利的细节,夸大了对基比亚人不利的细节。19章22节里说到的是“匪徒”,原文说“比列的儿子”,但利未人的描述里说的是“基比亚人”,在原文语境里暗指基比亚的众长老。在他单方面作证的前提下,这些支派没有经过当地走访调查,就盲目完全相信了利未人的口供,并且组织起来要讨伐基比亚城。
这样情况下,当他们一上来就问神:照那个利未人所言,全部基比亚人都是该死,我们该派哪个支派先去攻打?神该怎样回答这个问题呢?神的意思好比是说:既然你们心意已定,无所谓了,不重要,就犹大吧。
开弓的箭没有回头路,输的赌徒不可能轻易下牌桌,他们在第一次受阻之后,仍然执意还想继续执行错误的内战,因此,当他们再次求问神的时候,神好比这样回应:是你们自己想继续打吧,找我来盖章的吧?行,那就继续打吧。
第二次失败以后,十一个支派都懵了,于是他们再次去伯特利,坐在耶和华面前哭号,禁食,献燔祭和平安祭,但面对显然的罪行,他们竟然漏掉了献赎罪祭,因为他们下意识里只觉得罪不在他们身上,不在迦南大地上,只在两次击败了他们的便雅悯人身上,他们与便雅悯人不是生命共同体,因此也没有义务替有罪的便雅悯人献赎罪祭。所以结论就是他们不需要为任何罪行赎罪,好让整个民族与神达成和解,而是只需要用人的谋划,人的手去施行刀剑的惩罚。
此时在约柜面前事奉的祭祀是非尼哈,就是民数记里那个有勇有谋的非尼哈,但按时间来算,他的年纪此时应该非常大了,此时的他,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年青人,他的角色,就像是工具人一样,告诉十一支派他们想听的答案。
以色列人在基比亚的四围设下伏兵。两次败仗就像两颗智慧树上的果子,吃过两次败仗的十一个支派拥有了人的智慧,第三次攻击时他们不再天真相信神的应许,而是依赖人的谋划,用精良的战术布局最终取得了胜利。35节写道:伏兵急忙闯进基比亚,用刀杀死全城的人。那么,当初那个好心收留利未人的基比亚人一家,可能也惨死在这次屠城之中。后面48节我们可以看到,因为前两次惨败而逮着报复机会的十一支派杀红了眼,把杀戮扩大到了便雅悯全境。
以上就是整个战事,19-20章给我们展现了这样一幅景象:以色列全地,是个火药桶,利未人一家所受的遭遇是碰巧被点燃的引线,一个人去寻找离家出走的妾,最终引发了士师时代以色列最大规模的人口伤亡事件,并且这与外故无关,这是内战。谁来为此负责呢?上帝没有预先在律法里警告过他们吗?申命记里相关律法没有强调过先调查再行动吗?
有句话说得好: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思考与应用:
举一条你认为很重要的摩西律法,谈谈你认为这条律法之所以重要的理由
祷告:爱我们的主,求你赐我们敬畏你的心,让我们远离偶像,让我们不要硬着心凡事照着自己的意思来行,而是细心查验你的带领,在实质上听从你的吩咐,而不是把你当成满足我们自己心意的摆设。奉耶稣的名祷告,阿门!
2025-9-2宣教日引
巴黎的街頭,普羅旺斯的鄉間,客家人悄然融入了法國的生活步調。你不容易找到客家人,他們隱身於法國華人之中。
法國約有3萬名客家人,他們多數來自中國客家原鄉,或前法屬殖民地,如越南、柬埔寨、寮國。法國客家人的移民歷史,可追溯到一戰。當時歐洲因戰事損失大量人力,促使法國向外招募勞工,開啟華人移民的序幕。最大一波移民潮,發生在1970年代中期,共產主義的勢力席捲印度支那半島,許多客家人面臨政治迫害,搭乘顛簸的船隻逃往法國。與其他移民不同,來自印度支那的客家人多半受過法國殖民教育,擁有不錯的社經地位與文化素養,並具備法語能力,受法國政府歡迎。
法國客家人每年有兩次「掛紙」,也就是掃墓,分別在清明節與諸聖節註。每逢這兩天,客家組織(如法國崇正總會)會聯絡道士或法師主持法會,舉行誦經與普渡儀式。這兩天不僅象徵著客家人的「慎終追遠」,更是一份對親族與故土的深厚情感。
註:諸聖節(11月1日)是天主教的重要節日,法國全國放假一天。法國民間習慣在這一天到墓地祭奠和獻花,憑弔已故親人。法國的客家人入境隨俗,但仍保留著他們特有的文化習俗。
代禱文
天父,我們為法國客家基督徒獻上禱告。因著獨特的移民背景,他們跟法國客家同鄉有深厚的情感聯繫。求你使用他們,在異鄉有機會向法國客家同鄉分享耶穌。我們為法國的華人教會祈求,願聖靈帶領他們看見客家人的福音需要,深入認識客家文化,在客家群體中開展合適的宣教事工。我們將法國客家特殊的掛紙文化交託給你,求神賜下智慧,使宣教士發展出一套處境化的掃墓儀式,讓法國客家基督徒懷念親族與故土的同時,也能見證信仰的盼望。奉主耶穌基督的名祈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