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种的人
Published on 2025-08-31 / 111 Visits
1

2025-9-1 | 从士师记看人间方案与神圣心意的背离:我们真的在行神的道吗?

诗歌:今生跟随主耶稣

诗歌音频:https://share.lingtingmusic.com/song?song_id=12105

信息音频:

作者:Susie

问安祷告:

亲爱的弟兄姊妹,平安!很高兴和大家一起用神的话语开启我们下半年的新学期,愿主赐下敏锐的灵,使我们能穿越历史的迷雾,在士师时代的混乱与血光中,辨认出那条通往祂心意的窄路。愿我们的心不被表象迷惑,而是被真理扎根:

哦,主啊,《士师记》的时代仿佛一面镜子,照出人心中那“各人任意而行”的幽暗。求祢赦免我们常常用人的热心代替祢的旨意,用集体的正义掩盖内心的败坏。愿祢的灵引导我们,不是去定古人的罪,而是从他们的悲剧中看见我们自己,并归回那唯一的标准——我主耶稣基督的生命与道路。奉祢的名祈求,阿们!

经文:士师记 20:1-17
于是以色列从但到别是巴,以及住基列地的众人都出来,如同一人,聚集在米斯巴耶和华面前。以色列民的首领,就是各支派的军长,都站在 神百姓的会中;拿刀的步兵共有四十万。以色列人上到米斯巴,便雅悯人都听见了。以色列人说:“请你将这件恶事的情由对我们说明。
那利未人,就是被害之妇人的丈夫回答说:“我和我的妾到了便雅悯的基比亚住宿。基比亚人夜间起来,围了我住的房子,想要杀我,又将我的妾强奸致死。我就把我妾的尸身切成块子,使人拿着传送以色列得为业的全地,因为基比亚人在以色列中行了凶淫丑恶的事。你们以色列人都当筹划商议。”

众民都起来如同一人,说:“我们连一人都不回自己帐棚、自己房屋去。我们向基比亚人必这样行,照所掣的签去攻击他们。我们要在以色列各支派中,一百人挑取十人、一千人挑取百人、一万人挑取千人为民运粮。等大众到了便雅悯的基比亚,就照基比亚人在以色列中所行的丑事征伐他们。”于是以色列众人彼此连合如同一人,聚集攻击那城。以色列众支派打发人去,问便雅悯支派的各家说:“你们中间怎么作了这样的恶事呢?现在你们要将 基比亚 的那些匪徒交出来,我们好治死他们,从以色列中除掉这恶。

便雅悯人却不肯听从他们弟兄以色列人的话。便雅悯人从他们的各城里出来,聚集到了基比亚,要与以色列人打仗。那时便雅悯人,从各城里点出拿刀的,共有二万六千。另外还有基比亚人点出七百精兵。在众军之中有拣选的七百精兵,都是左手便利的,能用机弦甩石打人,毫发不差。便雅悯人之外,点出以色列人拿刀的,共有四十万,都是战士。

今天我们分享的主题:从士师记看人间方案与神圣心意的背离:我们真的在行神的道吗?

士师记的尾声(17-21章)不是英雄的史诗,而是一幅全体以色列人深陷失败的悲剧图景。如果我们纵观整卷《士师记》,所看见的,是一个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的时代,如何一步步坠入更深的黑暗。今天所读的经文,正是这悲剧链条中令人痛心的一环。让我们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共同思考三个核心问题。
一、 我们的“合一”,是神圣的聚集还是人意的联盟?(V. 1-11)

基比亚的罪恶固然骇人听闻,但以色列人的反应同样值得我们深思。从但到别是巴,众民“如同一人”聚集,场面何其壮观!他们声称要“除掉以色列中的恶”,看似正义凛然。然而,在《士师记》的历史中,这种“合一”并非首次出现:以法莲人曾因嫉妒基甸而几乎引发内战,后来又与 耶弗他 兵戎相见,导致四万二千人丧生——那时的“合一”,是出于嫉妒与虚荣。

而此时的“合一”,虽是因一件真实的恶事而起,但其反应方式却值得深省:罪恶发生之初,它在本地被容忍、被无视了。直到尸体被切成块子,送到各支派眼前,才激起了集体的“义愤”。这是一种被羞辱感 驱动的、反应性的公义,而不是出于对神圣约的持守而主动维护的预防性的圣洁。他们依靠的是“分尸的恐怖传播”来激发众怒,依靠的是“集体表决和军事力量”来执行“正义”。但这“合一”的目的是“聚集攻击那城”。这是一种建立在共同敌人之上的合一,是排他性、征伐性的合一。

对比《使徒行传》初期教会“如同一人”地在殿中祷告、凡物公用(徒2:44-46),这里的“合一”充满了人的血气。它更像是整个以色列集体性的“任意而行”,只不过这次行的是“集体征伐”。在整个过程中,我们看不到他们寻求耶和华的指引(直到后来战事不利才求问,20:18, 23, 26-28),看到的更像是一个被民意和情绪驱动的联邦执法行动。这是神的样式吗?对比民数记中,以色列人对待有罪之城的方式,必须先有细致的查证和审判(申13:12-18),这里的反应更显粗糙和血腥。
反观我们的教会和群体中的“合一”若没有基督的谦卑与舍己为核心,就可能沦为打着正义旗号的“集体暴力”。我们是否常常用“多数人的意愿”代替了寻求神的心意?我们的热心,是为了维护神的圣洁,还是为了发泄集体的愤怒?我尤其的记得我们因为顶楼的场地“相争”,对方封了我们的卫生间,还把户外平台搭到我们的地方。我们受了很大的委屈,我们几乎集体出动、争吵甚至差点动手。最后牧者选择了饶恕与放手,而我们心里却仍愤愤不平。那时凭血气的刚强,成了我们当时的选择。我们何等需要耶稣的眼光、胸怀与智慧!
亲爱的弟兄姊妹,我们的生命中是否也有这样的光景?在家庭中,我们是否常用属灵的视角去“审判”配偶与孩子?在工作中,我们可曾以属灵的骄傲轻视同事或上司?在社会中,我们是否也曾披着虚伪的善良,去换取看重的利益或好评?“耶稣会怎么做?”这句话,真的能成为我们思考与行动的准则吗?

 二、我们的“征伐”,是清除罪恶还是扩大悲剧?(V. 12-17)

 整个事件中,所有矛头都指向了便雅悯的基比亚。以色列众人问:“你们中间怎么作了这样的恶事呢?”(13节),以色列人给了便雅悯人交出匪徒的机会,这看似公义。但便雅悯人选择包庇同宗,与全以色列对抗,这完美诠释了“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士21:25)的真正含义——不是没有君王,而是在心灵深处拒绝了神作他们的王,因此每个人都成了自己标准的王,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于是,一场兄弟阋墙的惨剧爆发。便雅悯人倚仗精兵强将(左手便利的七百勇士),以色列人仗着四十万大军,双方都倚靠“军事力量”而非倚靠耶和华。

 结果是什么?是连续两日的惨败和数以万计以色列人的死亡(20:21-25),以及最终便雅悯支派几乎被灭绝的结局(20:46-48)。他们成功“清除”了恶吗?看似成功了,但代价是整个民族的血流成河。而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紧接着的21章,他们为了不让一个支派灭绝,以色列人又再次用自己的方法——通过屠杀基列雅比人、抢夺他们的女儿,并纵容在节期中抢亲,来“解决”便雅悯支派无妻的问题。用一场罪恶去弥补另一场罪恶,这就是人意的“解决方案”带来的恶性循环。

 如今的我们是否也常常陷入这种“以恶止恶”的循环?用人的手段(流言、攻击、排挤、权力斗争)去对付我们眼中的“罪恶”,当教会、家庭、公司甚至国家出现问题时,我们是急于找出“匪徒”来治死,以保全群体的“清白”;最终却给基督的身体带来更大的撕裂和伤害?还是首先在神面前谦卑、禁食、祷告,省察我们整体的属灵光景,承认“我们”都得罪了神?

 再看这个世界,还记得“武大事件”吗?众人关心如何处理这件事,远超过对事件背后本质问题的思考。我们随着舆论关注被冤枉的男生、或那个受伤害的女生,却似乎没有那么关心两个缺乏安全感、需要怜悯与爱的灵魂。神的心意是公义,但祂的方法永远带着怜悯和救赎。祂恨恶罪,却爱罪人,甚至为罪人舍命。

 三、神的心意究竟何在?——从“各人任意而行”到“惟独基督”

《士师记》反复出现这句话:“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17:6, 18:1, 19:1, 21:25),这正是所有悲剧的根源。这个“王”不仅指地上的君王,更预指那位真正的君王——耶和华自己。当他们离弃神,每个人就都成了自己标准的王,以自己的眼光判断是非,用自己的手段解决问题。

便雅悯人看“宗族情谊”高过公义,

以色列人看“集体正义”高过程序公义和怜悯。

所有人都在“向外指责”(指责基比亚人,指责便雅悯支派),却无人“向内省察”:这样一个恶事为何能在我中间发生?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信仰光景堕落至此,我有没有责任?

 人的方法是:以恶制恶,以暴制暴,用更大的罪恶(内战、几乎灭族、抢婚)去“解决”前一个罪恶。 结果就是螺旋式下沉,整个民族在罪恶中越陷越深。

 而神的道路呢?让我们定睛耶稣。

还记得那个行淫时被拿的妇人的故事吗?当人们带着一个行淫时被拿的妇人来,喊着“摩西在法律上吩咐我们把这样的妇人用石头打死”时(约8:5),耶稣的反应是什么?祂没有否认罪的严重性,但祂揭示了所有人都是罪人的真相,祂从未降低对罪的标准(“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但祂总是把恩典带给罪人(“我也不定你的罪”)。

 祂的解决方式不是召集群众征伐税吏和娼妓,而是自己走上十字架,承担所有人的罪,用爱胜过罪恶,用舍己建立真正合一的根基,祂呼召人悔改,是从“心”开始。当门徒希望呼求天火灭掉不接待他们的撒玛利亚村庄时,耶稣转身责备他们(路9:55)。祂在十字架上,为那些杀害祂的人祷告:“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路23:34)。

 神的心意绝不是要我们等到罪恶发酵到不可收拾,再用人的方法进行惨烈的清算。耶稣的道路,是担当、赦免、挽回和重建的生命之路,而非毁灭和流血的死亡之路。祂来处理罪,不是用刀剑,而是用祂自己的身体,一次献上,成了永远赎罪的事。祂的心意是:

1.  及时的管教与挽回:在罪恶萌芽时,就用爱心说诚实话,私下劝诫,逐步升级目的是挽回,(太18:15-17)

2.  内心的悔改与更新:焦点永远从改变环境转向改变生命。真正的解决之道在于每颗心归向神。

3.  倚靠的十架与恩典:承认我们无力靠着自己“除掉恶”,唯有倚靠基督的宝血洁净,并顺服圣灵的引导,才能活出真正的公义与圣洁。

 反思与应用:

1.  省察之镜:在我所在的群体(家庭、小组、教会)中,当出现问题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向外指责,还是向内省察自己有何责任?我是否参与了“集体情绪”而忽略了寻求神?

2.  方法之辨:我是否曾用属世的方法(如权力、言辞、冷暴力)去解决属灵的问题?我是否相信并实践“用爱心说诚实话”的圣经原则?

3.  心意之问:我是否真正渴望那位“王”——耶稣基督来掌管我生命的每一个领域,使我不再“任意而行”,而是“惟独遵行神的旨意”?

祷告

亲爱的主,《士师记》的尾声让我们战兢。我们看到人的办法所带来的,只是更深的黑暗和更血腥的循环。主啊,怜悯我们!赦免我们用热忱事奉来包装里面的血气,用集体行动来掩盖属灵生命的懒惰与贫乏。赦免我们常常自以为义,用人的热心代替你的温柔,用集体的力量掩盖内心的骄傲。

 求你将那颗谦卑、受教、敏锐的心赐给我们。教导我们祢的道路:不是毁灭,而是重建;不是指责,而是担当;不是流他人的血,而是为我们舍己。帮助我们在罪恶初显时就凭爱心应对,在关系破裂时就寻求和好,在一切事上不再倚靠势力才能,而是单单倚靠你的灵。

 愿我们的家庭、教会、国家不再重蹈“各人任意而行”的覆辙,而是真正成为顺服你、彰显你心意的国度子民。奉我主耶稣基督的名祷告,阿们!

2025-9-1宣教日引

 「比起日本、台湾,还是中国,我就觉得我是客家人。」──余贵美子

余贵美子,台湾客家裔的日本实力派女演员,三度获日本奥斯卡最佳女配角,精湛演技已然让她成为日剧圈知名面孔。

20世纪前,日本客家族群主要来自中国。日本殖民台湾后,来自台湾的客家人逐渐成为主流。余贵美子的家族故事,正是这一代台湾客家移民的缩影。她的祖父离开桃园前往日本神户发展,如同当时许多渡日的台湾年轻人,渴望事业成功。

日本客家群体隐身社会各角落,人数粗估约七千至两万。他们多是社会菁英。日本客家人没有聚落,也没有东南亚客家会馆那样明显的建筑物作为地标,仅有一张办公桌的「崇正会」,是联系日本各地客家人的纽带。

随着世代交替,日本客家人的客家认同感逐渐消失。关东崇正会会长周子秋说:「一代已凋零,二代均高龄,三代不关心,四代被同化」。换句话说,战时移民到日本的客家人早已离世,现在参与客家事务的第二代皆已年迈,第三代虽然知道客家文化,但漠不关心;到了第四代,则是彻头彻尾的道地日本人。

代祷文

天父,你不仅在现在与未来动工,过去你也一直在掌权。你是历史中行动的上帝,你所赐下的圣经,使我们得以认识你的作为,明白你对个人与世界的宏伟计画。我们的信仰旅程中,你从未缺席,没有任何事情是偶然的,你始终在我们生命中工作。愿日本客家年轻世代,也能领悟追寻历史的喜悦,在历史中认识自己,明白过去如何形塑今日的他们。更愿他们在历史中遇见你——这位至尊伟大的创造主,并将自己独特的生命故事与你的历史相连,与那位已经来过,也将再来的耶稣基督相连。奉主耶稣基督的名祈求,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