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种的人
Published on 2025-08-29 / 121 Visits
2

2025-8-30 |黑暗前夜

作者:LY

诗歌:求你为我造清洁的心

诗歌音频:https://share.lingtingmusic.com/song?song_id=438

 信息音频:

 

问安:亲爱的弟兄姐妹们,主内平安!我们今天学习的经文是:士师记 19:1-15

 

当以色列中没有王的时候,有住以法莲山地那边的一个利未人,娶了一个犹大伯利恒的女子为妾。妾行淫离开丈夫,回犹大的伯利恒,到了父家,在那里住了四个月。她丈夫起来,带着一个仆人、两匹驴去见她,用好话劝她回来。女子就引丈夫进入父家。她父见了那人,便欢欢喜喜地迎接。那人的岳父,就是女子的父亲,将那人留下住了三天。于是二人一同吃喝、住宿。到第四天,利未人清早起来要走,女子的父亲对女婿说:“请你吃点饭,加添心力,然后可以行路。”于是二人坐下一同吃喝。女子的父亲对那人说:“请你再住一夜,畅快你的心。”那人起来要走,他岳父强留他,他又住了一宿。到第五天,他清早起来要走,女子的父亲说:“请你吃点饭,加添心力,等到日头偏西再走。”于是二人一同吃饭。那人同他的妾和仆人起来要走,他岳父,就是女子的父亲,对他说:“看哪,日头偏西了,请你再住一夜;天快晚了,可以在这里住宿,畅快你的心。明天早早起行回家去。”

那人不愿再住一夜,就备上那两匹驴,带着妾起身走了,来到耶布斯的对面(耶布斯就是耶路撒冷。)临近耶布斯的时候,日头快要落了,仆人对主人说:“我们不如进这耶布斯人的城里住宿。”主人回答说:“我们不可进不是以色列人住的外邦城,不如过到基比亚去”;又对仆人说:“我们可以到一个地方,或住在基比亚,或住在拉玛。”他们就往前走。将到便雅悯的基比亚,日头已经落了;他们进入基比亚要在那里住宿,就坐在城里的街上,因为无人接他们进家住宿。

今天我们分享的主题:黑暗前夜

一、历史背景

本段经文处在以色列进入迦南地后,君王时代前的过渡时期(约公元前1200-1000年)。经文开头的“以色列中没有王”是士师记的主题句,表明这一时期缺乏中央权威,道德与社会秩序混乱,支派间各自为政。

此时的以色列人虽已进入应许之地,但受周边迦南文化的影响,道德堕落、偶像崇拜和暴力行为盛行。基比亚人(属便雅悯支派)在本段中成为道德败坏的象征。而利未人作为神的仆人(负责宗教事务),本应是敬虔的代表,但此处的利未人却表现出软弱与道德妥协。

 

二、主要内容

利未人与妾产生冲突,妾离开回娘家,停留了四个月,利未人前去接她回来。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没有提及“悔改”或“敬畏上帝”,更多像是出于人际、感情或名誉的考量。

女子的父亲殷勤款待,几度延迟离去。文字中反复出现吃喝玩乐,显示一种“欢乐与延迟”的张力,似乎预示了前行的路上渐渐走向黑暗。

他们离开时,选择不在外邦人的耶布斯住下,而宁愿进到便雅悯支派的基比亚。这一关键线索,暗示以色列人并不比外邦人更好,甚至更糟。

 

三、神学分析

1、自由的选择

虽然本段经文并未直接描写导致以色列内战的情节,但却埋下了无数伏笔。利未人和妾在没有王的“自由”中,一步步走向悲剧。妾对丈夫不忠,愤而离家,利未人因为软弱和妥协,迟迟未能出发,这些行为与结果产生了微妙的关联,使得他们最后的遭遇难以用无辜来简单概括。人类在罪中的自由意志,从始祖开始延续至此,在各人任意而行的时代,自由成了放纵的同义词。当基比亚人作出极端败坏的行为时,似乎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比起强奸和杀人,抢劫妇女也绝不可能算得上义行。

2、罪与道德堕落

对比创世记19章所多玛的故事,同样是请旅客住宿,同样是夜晚城中人的恶行,士师记的叙述几乎在刻意重现至暗时刻,不禁让人警醒:以色列竟然堕落到如同所多玛般的地步。“任意而行”意味着选民离开上帝的护理,陷入道德荒废的境地。以色列本应成为圣洁国度,彰显上帝的公义,但应许之地再现“所多玛剧本”,突出人类的彻底败坏,需要真正的王(弥赛亚)的统治。

3、预备救赎

上帝允许混乱发生,显明了以色列的罪性,并预备了将来的救赎计划。士师时代“顺服、悖逆、受欺、呼求、拯救”的循环模式,为将来君王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虽然立王一事并非出自神的意志,且上帝也忠告选民,将来必受王的管辖,但同时也预示了王政时代的来临。

圣经神学关注神在救赎历史中的启示脉络,而士师记是救赎史中的低谷,以色列未能持守神的律法,陷入“各人任意而行”的泥淖,而基比亚事件则是这一混乱的缩影。基比亚的罪行导致了以色列的战争,可以视为上帝对罪的审判。士师记通过道德败坏的故事,凸显对中央权威(君王)的需要,为大卫的兴起和基督的预表铺路。

 

四、启示与应用

1、个人与社会的道德责任

本段经文揭示了个人与社会的罪性如何导致混乱与悲剧。利未人的软弱、妾的离弃、基比亚的冷漠,提醒我们罪的普遍性与破坏力。信徒应省察自己的道德行为,避免冷漠与妥协。在家庭、教会和社会中,践行爱与责任,对抗个人主义与道德相对主义。而对抗道德相对主义的核心在于强化唯一真理观,以圣经价值观作为道德生活的标杆。

除此之外,对基于圣经真理的政治哲学、经济学、保守主义思想的了解,可以帮助信徒更好地分别是非,坚守真理根基。这并非纸上谈兵,当信徒面对跨性别运动、女权主义、自然神学、自由主义、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时,唯有依靠真理才能对抗世俗潮流的影响。

2、神的护理与盼望

即使在士师时期的混乱之中,神仍在掌管历史,预备救赎(基督的到来)。基比亚的悲剧虽令人悲叹,却指向了神的公义与恩典。当信徒面对现代社会的道德危机,如不公和暴力时,信徒应持守盼望,相信神的护理,并积极参与神的国度的工作。

3、教会的使命

士师记的混乱状态呼唤合一与秩序,预表基督建立的教会。基比亚的失败提醒教会,要牢记“光与盐”的使命。教会应成为道德与爱的见证,反对冷漠与罪恶,通过宣教与服事彰显神的国度。 

祷告:

亲爱的主耶稣,爱我们的阿爸父,感谢你在以上的时间与我们同在。你知道我们一切的事,我们的心思意念,我们的动作存留,我们尚未度一日,就写在了册上。所以求你来监察我们的心,让我们的石心变成肉心,让我们可以有你的形象和样式,柔和谦卑,用从你而来的爱去爱人如己。主啊,求你来充满我们,带领我们,让我们有信心和力量驱散魔鬼撒旦一切的搅扰,让我们尽心尽力尽意地侍奉你,做合你心意的事,成为荣耀你的器皿。愿一切的颂赞、荣耀、尊贵和权柄,归给我们宝座上的羔羊。哈利路亚!孩子们这样的祷告,奉我主耶稣基督的圣名!阿们!

2025-8-30宣教日引


卡什凱人屬於突厥民族,伊朗境內約有96萬人,主要分布在中部、西南部。他們是傳統的游牧部落,每年春秋兩季,人們會穿越伊朗西部的札格洛斯山脈,進行為期3~8週的遷徙。雖然如今驢、馬已被汽車取代,但每天紮營、砍柴、打水、餵養牲畜、烹飪的生活,依舊艱辛。有些卡什凱人為延續傳統感到驕傲,有些人則選擇進入大城市,適應定居生活。

國家政策變遷,深深影響卡什凱人生活。過去,政府將部落土地收歸國有,導致卡什凱人一度分散;此後,他們為爭取土地使用權,與政府張力暗伏。身處在伊斯蘭政權下,多數伊朗卡什凱人自稱是穆斯林,但與伊斯蘭神職人員、其他穆斯林的接觸甚少,對許多卡什凱人而言,伊斯蘭教或許更接近一種身分認同。

代禱文

天父,求你賜給伊朗的基督徒一顆好奇心,讓主耶穌的愛成為他們跨越距離,走近卡什凱人的動力,與之建立美好的關係。求你興起基督徒藝術家、手工藝師、商人,透過藝術與營商宣教與他們連結,以愛、創意和誠信見證基督的同在,在合作交流中打開福音之門。願牧民們不只為牲口尋找青草和水源,也被你所差遣的福音使者找到,得知大牧人耶穌也為他們的生命預備了青草地和溪水邊。我們禱告,伊朗政府與卡什凱人找到和平共處的方法,政府制定合適的經濟政策,改善卡什凱人的生活條件。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