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圣灵的河
诗歌音频:https://share.lingtingmusic.com/song?song_id=308
信息音频:
问安与DG:
亲爱的弟兄姊妹们,感恩在这个清晨我们一同来到天父的面前,默想祂的话语。爱我们的父,求你使我清晨得听你慈爱之言,因我的心倚靠你;求你使我知道当行的路,因我的心仰望你。求你指教我遵行你的旨意,因你是我的神。求你赐给我安静的灵,更新我,塑造我。奉耶稣基督宝贵的名求,Amen!
今天我们灵修的经文是士师记8章:18节-35节,我们一起朗读经文:
18 基甸问西巴和撒慕拿说:“你们在他泊山所杀的人是什么样式?”他们回答说:“他们好像你,各人都有王子的样式。”
19 基甸说:“他们是我同母的弟兄,我指着永生的耶和华起誓,你们从前若存留他们的性命,我如今就不杀你们了。”
20 于是对他的长子益帖说:“你起来杀他们!”但益帖因为年幼,害怕,不敢拔刀。
21 西巴和撒慕拿说:“你自己起来杀我们吧!因为人如何,力量也是如何。”基甸就起来,杀了西巴和撒慕拿,夺获他们骆驼项上戴的月牙圈。
22 以色列人对基甸说:“你既救我们脱离米甸人的手,愿你和你的儿孙管理我们。”
23 基甸说:“我不管理你们,我的儿子也不管理你们,惟有耶和华管理你们。”
24 基甸又对他们说:“我有一件事求你们,请你们各人将所夺的耳环给我。”(原来仇敌是以实玛利人,都是戴金耳环的。)
25 他们说:“我们情愿给你。”就铺开一件外衣,各人将所夺的耳环丢在其上。
26 基甸所要出来的金耳环,重一千七百舍客勒金子。此外还有米甸王所戴的月环、耳坠,和所穿的紫色衣服,并骆驼项上的金链子。
27 基甸用这金子制造了一个以弗得,设立在本城俄弗拉。后来以色列人拜那以弗得行了邪淫。这就作了基甸和他全家的网罗。
28 这样,米甸人被以色列人制伏了,不敢再抬头。基甸还在的日子,国中太平四十年。
29 约阿施的儿子基甸,年纪老迈而死,葬在亚比以谢族的俄弗拉,在他父亲约阿施的坟墓里。
30 基甸有七十个亲生的儿子,因为他有许多的妻。
31 他的妾住在示剑,也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基甸与他起名叫亚比米勒。
32 基甸的儿子约坦的故事,我们以后再讲。
33 基甸死后,以色列人又去随从诸巴力行邪淫,以巴力比利土为他们的神。
34 以色列人不记念耶和华他们的神,就是拯救他们脱离四围仇敌之手的;
35 也不照着耶路巴力,就是基甸,向他们所施的恩惠厚待他的家。
在士师记8章:18-35节的经文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三个核心主题
一、基甸的复仇与人性挣扎(18-21节)
经文冲突:基甸质问米甸王杀害其兄弟的细节,强调“王子的样式”,暗示其家族的尊贵地位,更凸显基甸对家族荣誉的重视。
行为矛盾:基甸以“耶和华起誓”强调公义,却亲手复仇,与士师作为“拯救者”的角色形成张力。这反映了士师时代“以眼还眼”的原始观念。
二、从“拒绝王权”到“制造偶像”:基甸生命中的信仰滑坡(22-27节)
以色列人在胜利后向基甸呼喊:“你既救我们脱离米甸人的手,愿你和你的儿孙管理我们!”(士8:22)这一提议,本质上是对上帝“君权”的背离——上帝才是以色列的真正君王,而士师只是上帝临时兴起的拯救者。基甸起初的回应看似属灵:“我不管理你们,我的儿子也不管理你们,惟有耶和华管理你们。”(士8:23)他拒绝了世俗王权,却在随后的行为中,以另一种方式窃取了上帝的荣耀。
基甸要求以色列人“将各人所夺的耳环给我”(士8:24),理由是“要用这材料做一个见证,使你们可以记念耶和华你们的神为你们所行的事”(士8:27)。然而,当他用金耳环制造出“以弗得”时,这“见证”却彻底变质为偶像。“以弗得”本是祭司职分中与上帝沟通的神圣器具(参《出埃及记》28:6-14),代表着上帝的同在与启示,而基甸所造的“以弗得”,却成了民众跪拜的对象:“以色列人就拜那以弗得,行了邪淫”(士8:27)。
基甸的堕落,并非突然的崩塌,而是渐进的妥协:他以“纪念上帝”为名索取财物,却用神圣的材料制造了可被肉眼看见、可被人手操控的“替代物”;他或许起初真心想荣耀上帝,却在民众的推崇中模糊了“见证”与“偶像”的界限。这提醒我们,信仰的滑坡往往始于“看似合理的妥协”——当我们试图用物质化、形式化的东西替代对上帝的纯一敬拜,当“纪念恩典”变成“依靠可见之物”,偶像便在心中悄然立起。
三、遗忘的代价:以色列人在恩典中的集体失忆(28-35节)
基甸死后,经文以沉重的笔触记载:“以色列人又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忘记耶和华他们的神,去事奉巴力和亚斯他录”(士8:33)。这短短一句,浓缩了士师时代反复上演的悲剧:上帝施恩拯救,百姓暂时归向,随后迅速遗忘,陷入更深的罪恶。
“忘记”是这里的核心关键词。以色列人忘记的,不仅是上帝借着基甸击败米甸的具体事件,更是上帝在历史中一贯的信实——从埃及为奴到旷野引导,从进入迦南到一次次脱离仇敌之手。他们忘记了“耶和华他们的神”是独一的主宰,转而事奉“巴力”(代表自然力量)和“亚斯他录”(爱与生育女神),将生命的根基建立在被造之物上,而非创造者。
更令人痛心的是,他们“不纪念基甸的儿子约坦”(士8:35)。约坦后来以“树木选王”的比喻警告以色列人背离上帝的愚蠢(士9:7-21),而百姓的“不纪念”,本质上是对上帝恩典传递者的漠视,更是对上帝自身的否定。当一个民族忘记了上帝的恩典,忘记了真理的见证,便会在世俗的诱惑中随波逐流,重复“犯罪—受苦—呼求—拯救—再犯罪”的恶性循环。
思考与应用:
1.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避免用“宗教形式”替代真实敬拜?
2. 如何在成功时保持谦卑,在失败时仰望神的信实?
永恒的警示:在恩典中持守纯一的心
《士师记》8章18-35节的叙事,如同一面镜子,照见每个时代信仰者的真实光景。基甸的故事告诉我们:最危险的不是外部的仇敌,而是胜利后的自满;最隐蔽的偶像,往往披着“荣耀上帝”的外衣;最容易的堕落,始于对上帝恩典的“选择性记忆”。
以色列人的集体失忆也警示我们:信仰不是一次性的拯救体验,而是持续的记念与顺服。我们是否也会在“蒙福”后,渐渐将上帝的恩典视为理所当然?是否会用物质的丰盛、事业的成功替代对上帝的敬拜?是否会在世俗的标准中,模糊了“跟随上帝”与“跟随潮流”的界限?
经文的结尾没有给出解决之道,却在沉默中指向终极的盼望——当人类靠着自己无法跳出“悖逆—拯救”的循环时,上帝早已预备了超越士师的救主。这位救主从不窃取荣耀,反而将一切归给父;祂拆毁一切偶像,使人回归对上帝的纯一敬拜;祂以自己的生命,打破了“忘记恩典”的咒诅,使人在祂里面得着永远的记念与坚固。
DG:亲爱的天父,谢谢你借着今天的经文来呼唤我们:在每个胜利的时刻,将荣耀归给上帝;在每个平顺的日子,记念上帝的恩典;在每个诱惑的瞬间,持守对上帝的纯一之心。因为真正的得胜,不在于击败多少仇敌,而在于始终让上帝居首位;真正的智慧,不在于规避多少风险,而在于一生一世记念你的作为,以你为唯一的依靠与仰望。奉耶稣基督宝贵的名求,阿们。
2025-8-13宣教日引
瓦夫西人是一支默默无闻的伊朗民族,多亏有劳伦斯•保罗(Laurence Paul)这样的学者,世人才得以认识他们。这位英国学者着迷于波斯语及伊朗民俗,仿佛一生不是在研究伊朗,就是在前往研究伊朗的路上。 1958年,劳伦斯从伊朗中西部收集了民俗故事,记在卷轴中,其中包含24个瓦夫西语的口述故事。尽管劳伦斯倾心研究,这些资料仍未能在他生前出版,所幸半世纪后由其他优秀学者接棒,这份贡献重大的心血结晶最终于2007年问世。
根据「约书亚计画」,瓦夫西人几乎全为什叶派穆斯林,尚未有属于他们的圣经译本。或许劳伦斯和其他学者的努力,有机会帮助瓦夫西译本圣经、线上信仰资源完成。当地是否有基督徒或事工发展仍不得而知,我们必须持续祷告。
代祷文
天父,你已差遣耶稣成为瓦夫西人的好牧人,为他们舍命在十字架上,使他们得以称为你的儿女,这是何等恩典!我们感恩过去有学者为保存瓦夫西人的文化殚精竭虑,求你兴起满有爱心的福音使者,深入瓦夫西群体生活,善用多元方式为福音搭桥。恳求调度万有的父神,召聚人才和资源,让前人的研究成果也为福音效力,打磨出合适的瓦夫西圣经译本,以及贴近需要的福音资源,使灵粮早日喂饱瓦夫西群体,有如马太福音15:37所记:「他们都吃,并且吃饱了。」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