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
诗歌音频:
信息音频:
问安与祷告
弟兄姊妹 平安!感恩神赐给我们新的一天,每一天都是祂的礼物,祂是一切的主宰,祂是我们的主人,让我们安静在祂的里面,圣灵引导我们心,让我们在神的话语里面重新得力,再次被祂的话语更新建造,让祂的话语成为我们脚前的灯、路上的光。祷告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经文:路加福音15.1-10节
15.1 众税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稣,要听他讲道。
15.2 法利赛人和文士私下议论说:“这个人接待罪人,又同他们吃饭。”
15.3 耶稣就用比喻说:
15.4 “你们中间谁有一百只羊失去一只,不把这九十九只撇在旷野、去找那失去的羊,直到找着呢?
15.5 找着了,就欢欢喜喜地扛在肩上,回到家里,
15.6 就请朋友邻舍来,对他们说:‘我失去的羊已经找着了,你们和我一同欢喜吧!’
15.7 我告诉你们,一个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这样为他欢喜,较比为九十九个不用悔改的义人欢喜更大。”
15.8 “或是一个妇人有十块钱,若失落一块,岂不点上灯,打扫屋子,细细地找,直到找着吗?
15.9 找着了,就请朋友邻舍来,对他们说:‘我失落的那块钱已经找着了,你们和我一同欢喜吧!
15.1.’我告诉你们,一个罪人悔改,在 神的使者面前也是这样为他欢喜。”
主题:神对失丧罪人的爱与恩典
路加福音15章1-10节的背景是耶稣前往耶路撒冷传道的初期阶段,在旅程中通过教训和比喻教导众人,当时税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稣要听祂讲道,耶稣运用日常生活中场景(牧羊、家务)的比喻来回应法利赛人的宗教争议和质疑。这也是整本圣经中,大家比较熟知和喜爱的篇章之一。当失丧的罪人被寻回时 神的喜乐。妇人积极地寻找失落之物,用比喻使人明白了:神并不是消极地等候罪人来到祂面前,而是积极主动地寻找他们。这段经文是神慈爱本性和救恩喜乐的伟大宣告。 “耶和华有怜悯,有恩典,不轻易发怒,且有丰盛的慈爱。... 父亲怎样怜恤他的儿女,耶和华也怎样怜恤敬畏他的人!” (诗篇 103:8, 13)
1. 耶稣接纳并主动靠近寻找罪人 (15:1~2)
众税吏是不被人看重的人,因为他们既帮助可恨的罗马人治理征服来的领土,又以搜刮民脂民膏来填补自己的钱包;被许多人排斥。罪人则是那些不道德的,或从事被宗教人士视为 违反律法之职业的人。‘法利赛人’是犹太教中最严谨的教派,自夸有高度圣洁的生活、对神敬虔、并具丰富的圣经知识。‘文士’是专门抄写并教授旧约圣经的人,他们熟悉旧约圣经和古人对律法的解释;他们之中大多数属于法利赛人,但并非所有的文士都是法利赛人。
法利赛人和文士不住唧唧咕咕地彼此议论,因为耶稣竟然接待这种人,与这些人一起吃饭,被视为比与他们交往 更要严重得多,它暗示着欢迎与认可。但耶稣并没有让法利赛人妨碍祂的事工,祂来了就是为要帮助罪人,如果没有与他们相交的话,几乎就不可能帮助他们。主到地上来,目的就是要领人归向神。人的想法和神的意念相差甚远,神所看重的 和人所看重的是全不相同的两回事,神的意念高过人的意念,人的自义与无知,没有办法体会神的心意。所以主在被人拒绝,和受人批评中,把神的心意启示出来,开导人的心思,叫他们脱离无知和自义。主耶稣道成肉身降生于世界,正是要拯救失丧的罪人!
2. 牧人寻找失迷的羊(15:3~7)
耶稣用了一个比喻来回应法利赛人和文士的议论。祂说:“你们中间,谁有一百只羊失去一只,不把这九十九只撇在旷野,去找那失去的羊,直到找到呢?”祂用牧人的比喻来说明神的心意,牧人为了一只迷失的羊甘愿翻山越岭去寻找,目的是要把这一只失羊带回群中。或许有些人会问:一只迷羊怎么较99只羊群的安危来得重要呢?他们忽略了每一只羊的个别价值,神却不是如此,祂为迷羊的回来高兴,甚至有过于家中羊群的安危。这个比喻生动地描绘了天父对每一个失丧之子的深切关怀和不懈寻找。发现迷失的羊是个喜乐的经历,牧羊人欢欢喜喜地把羊扛在肩上,回到家里。牧羊人毫无怨言地背负这只羊,他是欢欢喜喜的。找回他失丧的羊的喜乐,胜过了其它的一切。他的喜乐洋溢,所以他请别人来分享他的喜乐。这象征着当罪人悔改时,天上的喜悦是何等的大。
‘一百只羊’表征世人,在此特指犹太人;‘失去的一只’表征罪人,在此特指犹太人中的税吏和罪人;‘九十九只羊’表征自义不肯悔改的人,在此特指犹太人中的文士和法利赛人,也许我们自认不过是千万基督徒中最微小的一个,但主却看重我们,永不忘记我们;如果我们走迷了,祂就伤心的来把我们找回。迷羊的比喻也启示了:人若离开基督,就会失去基督丰盛的牧养、供应、安息、引领、保守等。羊离群失丧,遭遇饥饿,流浪无牧,终必被豺狼吞吃。许多失丧的人,也如失羊。羊需要牧人的牧养和保护,主说:“我是好牧人,好牧人为羊舍命。”信主的人有永生,并有主耶稣牧养、保护和引导。
‘悔改’是指心思从背向神转而归向神;‘不用悔改的义人’是一种反面的讽刺语,是针对法利赛人而说的,指他们是自以为义,且是不觉得需要悔改的人。他们觉得自己很好,不觉得有悔改的需要,所以不会、也“不用悔改”。承认自己是失丧的罪人,并且悔改,能给主带来满足的喜乐;但在那些从不感到需要悔改的人身上却没有。
3. 妇人寻找失落的钱(15:8~10)
接着,耶稣又讲了第二个比喻,关于一个妇人寻找她失落的一块钱。妇人寻找失落的钱 ‘一块钱’是希腊币制的基本单位(drachma),相当于罗马的一钱银子(denarii);约为当时工人一天的工钱。这十块钱代表一个贫穷妇人的所有积蓄;对一个贫穷的妇人而言,失落一块钱一定是件严重的事,所以她下定决心要找到它。甚至利用灯光来仔细寻找。这妇人打扫屋子,细细的找,直到找着了。同样地,每一个灵魂对于天父来说,都是无比珍贵的。即使人因罪而失落在黑暗中,掩盖了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但天父仍然愿意不惜一切代价去寻找和拯救。找到了后就像牧羊人一样,在成功的时候,她就与人分享她的喜乐。
无论是迷失的羊还是失落的钱币,在主人眼中都价值非凡,值得付出巨大努力去寻找。牧人不会因为羊多而轻视一只;妇人不会因为钱多而忽略一块。同样,在神眼中,每一个灵魂都是独特的、宝贵的、不可替代的。神不喜悦任何人沉沦(彼后3:9)。祂的爱是个人的、具体的。每个灵魂都价值连城。在上帝眼中,没有“小人物”。一个边缘的、被社会唾弃的、看似微不足道的灵魂,其价值等同于九十九个“义人”。这挑战我们以世俗标准(财富、地位、道德表现)评判人价值的倾向,提醒我们学习以上帝的眼光看待人的价值。
4、与罪人相交才能实施救赎计划
耶稣与罪人、税吏交往打破了当时犹太社会对他们的偏见和排斥。耶稣主动与他们接近,和税吏同席吃饭,医治患病的人等。耶稣的到来就是为了要帮助罪人和需要的人,如果没有与他们相交,怎么能有机会帮助他们呢,又怎么来实施祂的救赎计划!与罪人相交也表明神的爱和救赎是面向所有人的,无论其身份和过往的罪孽如何,彰显了救赎的普遍性和无条件性。祂以宽容引导悔改,树立爱的榜样,使罪人生命更新,并成为传递救赎的力量。
耶稣与罪人交往的行为还启示人们,救赎不仅仅是个人的得救,更是要成为神在世间爱与怜悯的传递者。那些被耶稣救赎的罪人,后来也成为了传播福音、帮助他人的力量,使更多人有机会认识到救赎的意义。传福音是源于分享天父寻回失丧儿女的极大喜乐,当我们真正体会上帝为一人悔改而有的狂喜,分享福音会成为发自内心的渴望。如同牧人找回迷羊、妇人找到失钱一样!这样才能不是出于义务或者律法主义而传福音。
应用问题:
1.我是否常常回想并感恩自己是被主寻回的?这能否带给我在困境中的安慰和确据?
2.我是否对“罪人”或未信者有疏离、批判或优越感?我是否以上帝的眼光看每个人的价值?
3.我是否体会并分享上帝寻回失丧者的那份深切喜乐?这喜乐能否成为我分享福音的动力?
祷告:
亲爱的天父,祢是又真又活的神,祢是我们的拯救,谢谢你在我们还做罪人的时候,为我们的罪被钉在十字架上,谢谢你赎回了我们,谢谢你更新了一切,谢谢你无条件的爱,你从未嫌弃和丢下我们,你是我们随时的帮助。求主扩宽我们的境界,让我们看到自己生命中的盲点,求主使我们与身边的人在关系中和睦,满有你爱的流动。求主更新改变我们,让我们能效法祢,越来越像祢的样式,活出祝福别人的生命!谢谢主,祷告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2025-7-5宣教日引音频:
为藏传佛教徒祷告:
7世纪,两位远嫁西藏和亲的公主,来自尼泊尔与中国盛唐,说服藏王松赞干布崇信佛法。佛教入藏旗开得胜,但在当地苯教(Bon)环伺下仍走得摇晃,直到两位印度高僧左右开弓,才制服苯教萨满,立于不败。
来自印度的寂护,驻藏15年,为佛教理论奠基。但面对天灾人祸,藏王请求降魔时,这位学者型大师便力荐莲花生入藏。莲花生与弟子都能行异能。原本老百姓不易接受深奥的佛理,但莲花生带来密宗(金刚乘)的咒语和仪式,打开了藏民的胃口。
密宗成为藏传佛教特色,也与苯教交融。由于藏人识字不普及,藏传佛教发展出生动的实践方式,例如:绚丽的唐卡、多种意涵的法器、结手印。无处不在的转经轮,则让不识字的信徒,随时转动装有佛经的经筒,以代替念经。佛教透过视觉图像、肢体动作和仪式,吹入寻常百姓家。
代祷文
天父,求你兴起各样恩赐的福音使者,让擅长神学教导,以及拥有权能事奉恩赐的,同心配搭服事,以不同方式触及藏民的心灵,满足他们对真理与圣灵工作的渴望。你深知藏民重视仪式的文化特质,求你帮助宣教士有福音巧思,例如设计蕴含真理的节庆方式、用餐桌灯火和饼,展示基督属性,让生活事物充满福音故事和譬喻,又引导宣教团队发展适切西藏本土的福音表达方式,以及符合藏族文化的基督教艺术与敬拜形式,既不失真理,又能让百姓深度共鸣。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