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粮仓
Published on 2025-07-25 / 46 Visits
2

2025-7-25|十字架下的众生相

问安与祷告:

亲爱的弟兄姊妹,主内平安!让我们以感恩的心来到天父面前祷告:父啊,求祢开广我们的心,明白祢话语的奇妙。愿祢的话语如灯照亮我们生命的每个角落,引导我们活出真门徒的见证。奉主耶稣基督的名祷告,阿们!

经文:路加福音23:1-12

【路23:1】众人都起来,把耶稣解到彼拉多面前,

【路23:2】就告他说:“我们见这人诱惑国民,禁止纳税给凯撒,并说自己是基督、是王。”

【路23:3】彼拉多问耶稣说:“你是犹太人的王吗?”耶稣回答说:“你说的是。”

【路23:4】彼拉多对祭司长和众人说:“我查不出这人有什么罪来。”

【路23:5】但他们越发极力地说:“他煽惑百姓,在犹太遍地传道,从加利利起,直到这里了。”

【路23:6】彼拉多一听见,就问:“这人是加利利人吗?”

【路23:7】既晓得耶稣属希律所管,就把他送到希律那里去。那时希律正在耶路撒冷。

【路23:8】希律看见耶稣,就很欢喜,因为听见过他的事,久已想要见他,并且指望看他行一件神迹。

【路23:9】于是问他许多的话,耶稣却一言不答。

【路23:10】祭司长和文士都站着,极力地告他。

【路23:11】希律和他的兵丁就藐视耶稣,戏弄他,给他穿上华丽衣服,把他送回彼拉多那里去。

【路23:12】从前希律和彼拉多彼此有仇,在那一天就成了朋友。

主题:

耶稣的受审之路,共踏过三个地方。昨天的经文讲了第一个地方——犹太公会,他们给耶稣定了死罪,但犹太公会没有权力执行死刑。于是,这群铁了心要除掉耶稣的控告者,立刻把祂捆起来,押到罗马总督彼拉多那里,想借罗马人的刀杀人。今天,我们就从四个角色面孔,一起来看看十架下的众生相。同时默想,你我在其中看见了自己吗?

一、精明的“政客”

历史背景的厘清有利于经文的理解。我们先看两个关键人物:罗马巡抚彼拉多和分封王希律。当时整个迦南地,包括犹太地都是罗马帝国直接管辖的一个省。作为罗马帝国派驻犹太地的最高长官,彼拉多手握生杀大权,常驻凯撒利亚,但每逢犹太重大节期会坐镇耶路撒冷,对犹太教规极不耐烦。希律则是罗马皇帝分封管理加利利和比利亚的“地方王”,既要讨好罗马主子,又想在犹太人面前装虔诚,曾为讨好希罗底杀了施洗约翰。他俩的关系,好比中央派来的“京官”与依附罗马的“地方官”,表面和气,实则互相制衡。

然而耶稣的出现,这对冤家竟“和好”了。彼拉多听闻耶稣是加利利人,就将他转送希律;希律审问无果,又差人送回彼拉多。两人看似互相尊重,实则互相推诿,只为保全各自利益。生活中,你是否见过这样的关系:工作中为共同项目暂时合作,背后却互相提防;社交场上笑脸相迎的“朋友”,转身便可能成为流言的传播者。经不起一丝真火的考验的“和好”提醒我们:建立在利益上的关系,终将在利益转移时崩塌。

二、善变的“众人”

“众人都起来,把耶稣解到彼拉多面前。”(路23:1)就在几天前,当耶稣骑驴进入耶路撒冷时,“众人”曾欢呼“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路19:38)。如今却如潮水转向,成了控告耶稣的汹涌人潮,人心的易变触目惊心。

是什么让“众人”变脸如此之快?首先,众人对耶稣的期待是政治弥赛亚,一位能推翻罗马统治、重建大卫王朝的军事领袖。当耶稣拒绝用武力夺权,反而宣讲“爱人如己”的天国时,他们的期待落空了。这种失望迅速转化为愤怒,从拥护者变成反对者。这提醒我们,当我们用自己的欲望定义信仰时,很容易在真理不符合期待时转身离去。更深层的原因,是群体的“从众心理”。当宗教领袖带着权威发声,当周围的人都在呼喊“钉他十字架”,个体的良知很容易被群体的喧嚣淹没。那些曾跟随耶稣的人,或许此刻正低着头不敢辨认,或许在压力下随声附和,就像彼得三次不认主一样,他们没能抵挡住群体的洪流。

从“众人”的善变中,我们是否看见些许自己的影子?在职场上,当所有人默认某种潜规则,我们可曾随波逐流?是否在群体压力下隐藏自己的信仰?家人们,真信心不是一时的热情,是在风暴中依然站立的坚守,是认识并顺服那位超越我们有限理解的主,即使在祂沉默、道路看似黑暗时,依然选择信靠。正如雅各书1:2-4所说,要“落在百般试炼中,都要以为大喜乐”,因为试炼能让信心“成全完备,毫无缺欠”。

三、狂热的“控告者”

路加福音23章最强烈的对比,莫过于控告者的喧嚣与耶稣的静默。当祭司长和文士“极力地告他”,当希律和士兵“戏弄他,给他穿上华丽衣服,送他回去”,耶稣始终“一言不发”。这种沉默不是懦弱,而是比言语更有力的见证。​

与之相对的,是控告者的喧嚣。祭司长和文士的极力控告,暴露了他们的嫉妒与伪善,他们不是为了维护真理,而是怕耶稣的影响力威胁到自己的宗教权威(马可福音 11:18)。士兵们的“戏弄”更是将羞辱当成了取乐,显明堕落人性对神圣的践踏。​

这种对比提醒我们:世上的吵闹往往掩盖着空虚,而上帝的声音常常在安静中显明。当我们困在生活的喧嚣中时,要学习在静默中聆听真理的声音。当我们面对误解与不公时,不必急于辩解,当效法基督的榜样,将自己交托给那“按公义审判人的主”(彼前2:23)。我们的见证不在于用言语战胜他人,而在于活出被真理塑造的生命。正如彼前 3:15-16所记“只要心里尊主基督为圣。有人问你们心中盼望的缘由,就要常作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存着无亏的良心,叫你们在何事上被毁谤,就在何事上可以叫那诬赖你们在基督里有好品行的人自觉羞愧。” 

四、轻浮的“希律”

“希律看见耶稣,就很欢喜,因为他听见过他的事,久已想要见他,并且指望看他行一件神迹。”(路23:8)希律的“欢喜”并非寻求真理,而是期待一场满足好奇的神迹表演。当耶稣拒绝配合,希律立刻“同他的兵丁就藐视耶稣,戏弄他”(路23:11),态度瞬间由热切转为轻蔑。

希律的身影在当代社会无处不在。多少人把信仰当作满足私欲的工具,仿佛神是自动售货机,投入祈祷,就应输出所求;若未如愿,便转身离去。这种功利化信仰,将无限的神降格为满足有限欲望的仆役。希律的转变何其迅速,当信仰无法带来预期的“好处”,轻慢与嘲笑便接踵而至。

你可曾如此,只在困苦中急切呼求,却在顺境中忘记恩典;只在需要时想起祈祷,却在平安时远离主面?希律的欢喜到戏谑xue,是一面映照信仰功利化的镜子,提醒我们省察:我亲近主,究竟是爱祂自己,还是爱祂所赐的恩典?

总结:

十字架下人生百态,善变的群众,精明的政客,狂热的控告者,轻浮的希律王。最终,所有喧嚣都将在十字架前归于沉寂。这正是福音的核心:看似失败的,却是真正的得胜;看似软弱的,却是至高的能力。祂的沉默胜过万语千言,祂的牺牲终将审判一切虚妄。在这喧嚣世代,愿你我有耳可听——听那静默十架发出的永恒呼唤。

思考与应用:

1.最近一次似乎落空的祷告是什么?你的回应是像‘众人’转身离去,还是依然选择跟随?

2.面对误解与不公时,你是否能像耶稣那样以静默交托,而非用喧嚣证明自己?

同心祷告:

慈爱的天父,感谢你让我们在耶稣受审的经文中看见人性的真相与祢的奥秘。愿祢的恩典炼净我们的信心,让我们在需要付代价时能持守真道,在面对不公时能学耶稣静默交托。赐我们耳朵听见十架的呼唤,赐我们心灵扎根于你的爱,直到那日见祢面。奉主耶稣的名祷告,阿们。

宣教日引

请你跟我这样做不丹礼仪

怎麽才算是不丹人呢?答桉:照着不丹礼仪(Driglam Namzhaf)做。

17世纪,佛教伦理定义的「不丹礼仪」逐渐流行。它分作肢体、语言和心灵3个层面,制定出一套行为规范,形塑出不丹人的一致模样,这些规范包括:说话的方式、走路、坐、鞠躬、敬礼、吃饭、着装(男女传统服饰帼和旗拉)、打造内在的思想,甚至如何在上级面前表现。

不丹人必须学习「不丹礼仪」,把它融入日常生活,以表达尊重和有教养,并表现出标准的秩序和精神面貌。它倡导外在行为的谦逊、自我控制、冷静和同情心,敏感和尊重他人健康价值观,尤其适用于领袖和长辈,因为他们被视为人民的榜样。

1989年1月16日,不丹国王宣布「一个国家,一个人民」的政策,「不丹礼仪」便是这份皇家法令的一部分。它以阿洛人的民族传统代表不丹,巩固阿洛人的统治地位,也以民族和佛教传统,抵制西方现代流行文化的入侵。

儘管国家提供课程教授「不丹礼仪」,但不丹年轻人没有太多兴趣学习。

代祷文

天父,当不丹君民追求礼法秩序,以佛教伦理定义的「不丹礼仪」教化人心时,求你让他们知道有一位鑑察人心的神——你不像世人只凭外貌判断人。愿不丹人敬畏你,发现内在更新的需要,也明白单靠行为规范无法改变人的内心,唯有圣灵和神的话语方能转化人心,便渴慕神的法度和训词,以遵行你的教导为乐,并看见礼和律法的出发点是爱。愿神的爱帮助不丹人超越律法规条与老我,自然流露敬畏神、互相尊重、仁爱、喜乐、和平、怜悯、饶恕等天国特质,在这世界作盐作光。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