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wh
诗歌:奔跑不放弃
诗歌音频:https://share.lingtingmusic.com/song?song_id=494
信息分享:
问安:弟兄姊妹平安,我们一起来祷告:爱我们的主,感谢你在万民中拣选我们,使我们得以认识你,求你在清晨开通我们的心窍,好把你的话语刻在我们心版上。如此祷告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Amen!
经文:士 3:12-31
12以色列人又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耶和华就使摩押王伊矶伦强盛,攻击以色列人。
13伊矶伦招聚亚扪人和亚玛力人,去攻打以色列人,占据棕树城。
14于是以色列人服事摩押王伊矶伦十八年。
15以色列人呼求耶和华的时候,耶和华就为他们兴起一位拯救者,就是便雅悯人基拉的儿子以笏;他是左手便利的。以色列人託他送礼物给摩押王伊矶伦。
16以笏打了一把两刃的剑,长一肘,带在右腿上衣服里面。
17他将礼物献给摩押王伊矶伦原来伊矶伦极其肥胖;
18以笏献完礼物,便将抬礼物的人打发走了,
19自己却从靠近吉甲凿石之地回来,说:王啊,我有一件机密事奏告你。王说:迴避罢!于是左右侍立的人都退去了。
20以笏来到王面前;王独自一人坐在凉楼上。以笏说:我奉 神的命报告你一件事。王就从座位上站起来。
21以笏便伸左手,从右腿上拔出剑来,刺入王的肚腹,
22连剑把都刺进去了。剑被肥肉夹住,他没有从王的肚腹拔出来,且穿通了后身。
23以笏就出到游廊,将楼门尽都关锁。
24以笏出来之后,王的仆人到了,看见楼门关锁,就说:他必是在楼上大解。
25他们等烦了,见仍不开楼门,就拿钥匙开了,不料,他们的主人已死,倒在地上。
26他们耽延的时候,以笏就逃跑了,经过凿石之地,逃到西伊拉;
27到了,就在以法莲山地吹角。以色列人随着他下了山地,他在前头引路,
28对他们说:你们随我来,因为耶和华已经把你们的仇敌摩押人交在你们手中。于是他们跟着他下去,把守约但河的渡口,不容摩押一人过去。
29那时击杀了摩押人约有一万,都是强壮的勇士,没有一人逃脱。
30这样,摩押就被以色列人制伏了。国中太平八十年。
31以笏之后,有亚拿的儿子珊迦,他用赶牛的棍子打死六百非利士人。他也救了以色列人。
今天的主题是:
首先我们要提醒大家留意到士师记第2章里概括的历史循环模式:以色列悖逆神----神把他们交在仇敌手中----以色列呼求神拯救----神兴起士师拯救他们----新一轮循环开启。
今天记载的,是在上一任士师俄陀聂之后的以笏。故事同样从以色列悖逆神开始,到以色列得拯救结束。
第12节:以色列人又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耶和华就使摩押王伊矶伦强盛,攻击以色列人。
摩押王伊矶伦的名字,可能意表“像牛犊一样的人”,在当时文化中,牛犊、公牛,都被当作偶像,我们从出埃及记里百姓造的金牛犊也能看到这种文化环境。但今天经文的后面,这个如外邦牛犊偶像一样的人,被以笏如宰杀牛犊一样杀死了,他的名字因此就多了一层讽刺意味。
13节,伊矶伦招聚亚扪人和亚玛力人,去攻打以色列人,占据棕树城。
棕树城就是耶利哥城。耶利哥城属于便雅悯支派,因为有很好的水源,滋养了一大片棕树林而得名棕树城,同时又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约书亚记里,以色列首先攻打的就是耶利哥。当初神帮助他们,借着祷告赢得了战争,如今这座城落入仇敌手中。从地理形式看,当伊矶伦占据这座城后,便雅悯支派向东的交通就被切断了,整个支派被封锁在耶撒冷与伯特利之间不到13平方公里的一小块高地上,同时伊矶伦以此为据点,掌握了三条不同方向侵犯以色列全境的要道,这使得以色列对摩押人的的防守很困难,并且耶利哥离伊矶伦的老家摩押地很近,他在此可进可退。因此耶利哥城落入到仇敌手里,对整个以色列是十分不利的局面,这也是为什么以色列被迫服事了伊矶伦十八年。
14节,以色列人呼求,神兴起拯救者,是便雅悯人基拉的儿子以笏;他是个左撇子。这一节里短短的记载,有很多信息值得深挖:
首先,在士师记里,以色列的呼求,并非是痛彻心扉的悔改,而是在绝望之中去抓住最后的救命稻草,一旦得救,他们就忘记神,这也是他们得救以后很快又陷入罪的根本原因。
第二,便雅悯支派被伊矶伦封锁,其他的支派犹如一盘散沙,或者坐视不理,最终是自己支派里出来一位英雄,在某种意义上是这个支派的自救,这种自救精神是一柄双刃剑,既带来强大的力量,也助长人的骄傲。
第三,以笏是个左撇子。这一点很有意思,因为便雅悯一词含义是“右手之子”,但此时被兴起来拯救的是一个左手之子,这是一个非典型便雅悯人,他的身体特征,也与他的性格特征相呼应----不按常理出牌,诡计多端。在整个士世师记里,便雅悯人都被打上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标签,后面记载的极恶之事,也是一种不按常理出牌的邪恶,这会不会与以笏本人对便雅悯支派的影响有关系呢?留给大家思考。
16节,以笏打了一把两刃的剑,长一肘,带在右腿上衣服里面。两刃的剑,可能是为了方便行刺所用,因为单刃剑适合砍劈,但以笏的计划是暗杀行动,要出其不意突然刺出,两刃的剑就最合适。带在右腿上衣服里面,是因为以笏是个左撇子,左手从右侧拔剑最顺手。作为左撇子,他在格斗上也会占一些便宜,因为大多数人做格挡训练,都是按照对手是右撇子的方式来训练的,遇到左撇子突然出手,往往就会应付不来,大家如果跟左撇子打过乒乓球,一定颇有体会。
19节,自己却从靠近吉甲凿石之地回来。这里和合本翻译有点问题,原意是想说,从吉甲那一堆雕像那里回来。在耶利哥城里很容易看到吉甲,约书亚5章里这样写:以色列人在吉甲安营。正月十四日晚上,在耶利哥的平原守逾越节。他们进到迦南地以后,纪念过约旦河的神迹所立的石头在吉甲,割礼在吉甲做,第一个逾越节是在吉甲过的,攻打迦南地的大营设立在吉甲,神的帐幕首先设立在吉甲,因为有这么多曾经与神相遇的历史痕迹,此后吉甲成为了一个敬拜重地,很多人专门赶来朝圣。而在以笏的时代,这些朝圣者来到吉甲看到什么呢?有耶和华的坛,以及无数偶像的雕像。朝圣者并不以为然,他们给耶和华献祭,也给其他雕像烧香。这是士师记的时代背景,大家细品。
我们跳过行刺的细节,直接看这一段:
26他们耽延的时候,以笏就逃跑了,经过凿石之地,逃到西伊拉;
27到了,就在以法莲山地吹角。以色列人随着他下了山地,他在前头引路,
大家知道以笏趁敌人不注意的之际,经过凿石之地,逃到西伊拉,到以法莲山地比较高的地方,以致能吹角让很远处听见,他一路不停跑了多远吗?耶利哥地势很矮,在海平面以下200米,以法莲山地高处海拔1200米样子,全程大概20公里,上坡山路,海拔上升1400米。大家想一想,一个人走20公里上坡山路是什么感觉,但以笏不停地跑全了全程,并且没有停歇一下,继续领导早已准备好的军队去攻打故人。所以我在一开头说,这是一位英雄:胆识过人,力量过人,有勇有谋。
最后,摩押就被以色列人制伏了。意思是,曾经把以色列人踩在脚下,如今被以色列人反过来踩在脚下。
最后说说为什么以笏是个双刃剑式的领袖。这一位“士师”与前一位俄陀聂不同,圣经并没有说“神的灵降在他身上”,没有祷告、没有先知、没有神迹,但是他最终大获全胜。他是一位典型的世俗英雄,靠人的智慧、谋划、力量得胜。大家读完整个故事会疑惑:神的作为在哪里呢?神的作为隐藏了。以笏太强了,是个大英雄,单靠人的能力就足以拯救以色列人,神就任凭他用人的能力去拯救,这的确给以色列带来了80年和平,同时也给未来,尤其是他自己的便雅悯支派的未来,埋下了更深的隐患。
大家不要误解,整个故事的记载,并不是要讽刺以笏,而是称颂他的丰功伟业。他的确是耶和华兴起的人,他的确是神对那时候以色列人呼求的回应,他们希望把摩押人反过来踩在脚下,神真的这样回应了。但他们想要的领袖是真正对他们有益的领袖吗?这是士师记留给我们的思考。
思考与应用:
以笏在哪些地方彰显了救主的形象,又有哪些不完美之处?
祷告:主啊,从今天的经文里我们看到你在历史中兴起各样的人物来完成你的计划,求你给我们智慧的心,在默想这些人物的事迹中得着真理的光照,求你赐给我们合你心意的智慧,好让我们凡事都能荣耀你的名。奉耶稣的名祷告,阿门!
Esther来自台湾,她回应跨文化呼召,跟随团队飞往海外,服事伊朗难民。起初,她保持谦卑的心,适应新环境,神也赐下智慧,使用她对人说祝福的话。 Esther深知,大使命不仅是领人归主,更是专心跟随上帝的带领,参与他所喜悦的服事中。
最初,Esther与团队透过外展行动,接触海外的伊朗难民(多数为穆斯林),并与当地伊朗教会配搭,建立波斯语家庭小组,以便深入跟进。随着慕道友、新信徒渐增,Esther便开始协助教会领袖的培育。接待伊朗家庭的过程中,神使团队注意到青年事工的需要。经过祷告寻求,Esther与几位同工开始了青年小组,一同探索最适合伊朗青年的牧养方式,他们不只与青年读经、祷告、敬拜,也透过煮饭、分享、绘画等创意方式建立关系。
一些青年对伊斯兰教和伊朗政治现况麻木、失望,他们渴望真理与自由,甚至主动表示想读圣经,让Esther又惊又喜!她便带领他们进行门徒训练,这些青年陆续经历神的爱,进而受洗归主。看着一个个在海外结识的伊朗朋友,Esther充分经历到,她所做的仅是撒种与浇灌,唯有神使他们生长。
代祷文
天父,感谢你装备Esther,帮助她回应跨文化宣教的呼召,使许多人借着她听见好消息。愿她的身心灵健壮,免受恶者搅扰;你保守她时常连于元首基督,无论培育领袖或服事青年,都敏锐你的心意。感谢你为海外伊朗人预备福音使者,带领Esther与其团队接待服事他们,提供有如家一样的团契。恳求天父祝福Esther团队与当地伊朗教会的配搭,共同兴旺福音,合一服事主。愿天父你挑旺、兴起更多宣教士,走近海外的伊朗难民群体,与人同哀哭、同喜乐,以耶稣的爱拥抱他们。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