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种的人
Published on 2025-08-02 / 155 Visits
0

2025-8-3|遗忘与归回

诗歌:不变的应许

诗歌音频:

https://share.lingtingmusic.com/song?song_id=199

信息音频:

亲爱的家人们,主日平安!

祷告:慈爱的天父,感谢你留下宝贵的圣经,让我们从历史中看见你的信实与公义。求你拨开时光的迷雾,让我们透过以色列人的故事,看见自己的生命光景。帮助我们警惕遗忘的危险,持守对你的信靠,在世代中成为传递真理的见证。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经文:士师记2:1-23

1 耶和华的使者从吉甲上到波金,对以色列人说:“我使你们从埃及上来,领你们到我向你们列祖起誓应许之地。我又说:‘我永不废弃与你们所立的约。2 你们也不可与这地的居民立约,要拆毁他们的祭坛。’你们竟没有听从我的话,为何这样行呢?3 因此我又说:‘我必不将他们从你们面前赶出;他们必作你们肋下的荆棘,他们的神必作你们的网罗。’”4 耶和华的使者向以色列众人说这话的时候,百姓就放声而哭。5 于是给那地方起名叫波金(就是 “哭” 的意思),众人在那里向耶和华献祭。

 

6 从前约书亚打发以色列百姓去的时候,他们各归自己的地业,占据地土。7 约书亚在世和约书亚死后,那些见耶和华为以色列人所行大事的长老还在的时候,百姓都侍奉耶和华。8 耶和华的仆人,嫩的儿子约书亚,正一百一十岁就死了。9 以色列人将他葬在他地业的境内,就是在以法莲山地的亭拿希烈,在迦实山的北边。10 那世代的人也都归了自己的列祖。后来有别的世代兴起,不知道耶和华,也不知道耶和华为以色列人所行的事。

 

11 以色列人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去侍奉诸巴力,12 离弃了领他们出埃及地的耶和华、他们列祖的 神,去叩拜别神,就是四围列国的神,惹耶和华发怒。13 并离弃耶和华,去侍奉巴力和亚斯他录。14 耶和华的怒气向以色列人发作,就把他们交在抢夺他们的人手中。又将他们付与四围仇敌的手中,甚至他们在仇敌面前再不能站立得住。15 他们无论往何处去,耶和华都以灾祸攻击他们,正如耶和华所说的话,又如耶和华向他们所起的誓。他们便极其困苦。

 

16 耶和华兴起士师,士师就拯救他们脱离抢夺他们人的手。17 他们却不听从士师,竟随从叩拜别神,行了邪淫,速速地偏离他们列祖所行的道,不如他们列祖顺从耶和华的命令。18 耶和华为他们兴起士师,就与那士师同在。士师在世的一切日子,耶和华拯救他们脱离仇敌的手。他们因受欺压扰害,就哀声叹气,所以耶和华后悔了。19 及至士师死后,他们就转去行恶,比他们列祖更甚,去侍奉叩拜别神,总不断绝顽梗的恶行。20 于是耶和华的怒气向以色列人发作。他说:“因这民违背我吩咐他们列祖所守的约,不听从我的话,21 所以约书亚死的时候所剩下的各族,我必不再从他们面前赶出。22 为要藉此试验以色列人,看他们肯照他们列祖谨守遵行我的道不肯。”23 这样耶和华留下各族,不将他们速速赶出,也没有交付约书亚的手。

 

主题:遗忘与归回

 

大纲:

一、以色列背约与神的责备——波金的眼泪与警醒(2:1-5)

二、世代的断层与信仰的失落——从 “知道” 到 “不知道” 的危机(2:6-10)

三、犯罪循环与神的忍耐——士师时代的 “恩典记号”(2:11-19)

四、神的试验与属灵的警醒——留下的各族与信仰的考验(2:20-23)

 

正文:

士师记是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地后的 “信仰衰退史”。约书亚带领百姓攻占迦南,却未能完全赶出当地居民(书 13:1-7);本章则揭示了这一 “未完成” 背后的属灵根源——以色列人违背了与神的约。经文以 “波金的责备” 为起点,展开了一幅 “遗忘 - 背叛 - 受苦 - 拯救 - 再遗忘” 的循环图景,核心是 “人对神的信靠如何在世代中失落,以及神如何在审判中仍存留恩典”。

对当时的以色列人而言,“拆毁祭坛” 是与偶像彻底决裂的象征,“侍奉巴力” 则是对神的直接背叛(巴力是迦南宗教中的重要神祇,常被视为丰饶、农业和自然力的象征,代表世俗欲望与功利主义);对今天的我们,这段经文则是一面镜子,照见信仰在 “传承” 与 “实践” 中可能遭遇的危机。

 

一、以色列背约与神的责备——波金的眼泪与警醒(书2:1-5)

1. 神的信实与以色列的失信

耶和华的使者在波金的宣告,首先回顾了神的恩典:“我使你们从埃及上来,领你们到应许之地”“我永不废弃与你们所立的约”。这是神对 “约” 的重申——他的应许从不改变,即使人失信,他仍守诺(提后 2:13)。

但紧接着是严厉的责备:“你们也不可与这地的居民立约,要拆毁他们的祭坛。你们竟没有听从我的话”。神的命令并非 “极端”,而是出于保护:迦南人的祭坛代表偶像崇拜,与他们立约必然导致以色列人被 “同化”(参申 7:2-5)。以色列人的 “不听从”,本质是对神的不信——他们不信神能独自保守他们,反而想靠 “妥协” 求平安,却不知妥协是背叛的开端。

今天的我们是否也在 “妥协”?比如为了人际关系容忍不义,为了利益模糊信仰底线,为了 “融入世界” 淡化真理立场。妥协的本质,是将 “神的标准” 换成 “人的便利”,最终必像以色列人一样,被 “荆棘” 刺痛(荆棘象征外邦人的欺压,参 3:1-6)。

2. 波金的眼泪:哭泣不等于悔改

百姓听见使者的话,“放声而哭”,并将那地命名为 “波金”。百姓“放声而哭”,献祭,却未真正拆毁祭坛;他们或许哭的是失去的好处,而非懊悔得罪了神。我们听道时的眼泪,若只停留在情绪释放,则很快就再与巴力握手言欢。这提醒我们:真正的悔改不仅是 “流泪”,更是 “转身”—— 从背离神的道路回转,重新将生命交托给神(耶 3:14)。

 

二、世代的断层与信仰的失落——从 “知道” 到 “不知道” 的危机(书2:6-10)

1. 约书亚时代:见证者的信仰传承

约书亚在世及 “见过大事的长老还在的时候,百姓都侍奉耶和华”(7 节)。这里的 “侍奉” 不是形式,而是基于 “看见”—— 他们亲眼目睹神分开红海、降下吗哪、使约旦河断流、城墙倒塌(书 6 章),这些 “大事” 成为信仰的根基。

信仰的传承,首先需要 “见证者”。约书亚和长老们不仅是历史的参与者,更是真理的传递者——他们将神的作为讲述给下一代,让 “听” 的人能因 “信” 而站立(罗 10:17)。今天的教会也是如此:父母、牧者、团契领袖若不主动分享神在自己生命中的作为,下一代的信仰就会失去根基。

2. 断层的世代:“不知道” 的灾难

“那世代的人归了列祖,后来有别的世代兴起,不知道耶和华,也不知道耶和华为以色列人所行的事”(10 节)。这是整段经文最沉重的一句话 ——“不知道” 不是知识的缺乏,而是刻意的遗忘。他们并非没有机会知道(前人的见证、圣经的记载都在),却选择让神的作为从记忆中淡去,最终活成 “没有神” 的样子。

“不知道” 的后果立竿见影:“行恶事,侍奉诸巴力,离弃耶和华”(11-13 节)。当人不再以神为生命的中心,必然会寻找替代品——巴力代表 “即时满足”(求丰收、求平安),正如今天的人用金钱、成功、娱乐、情感填补心灵的空缺,却不知这些都是 “不能救人的偶像”(哈 2:18)。

这提醒我们:信仰从来不是 “祖传的习惯”,而是每一代人自己的抉择。若我们不主动追求认识神(耶 29:13),不将他的话藏在心里(诗 119:11),“不知道” 的危机就会临到我们或我们的后代。

 

三、犯罪循环与神的忍耐——士师时代的 “恩典记号”(书2:11-19)

1. “犯罪 - 受苦 - 拯救” 的循环:顽梗与恩典的拉锯战

以色列人的堕落进入了可怕的循环:

犯罪:离弃神,侍奉偶像(11-13 节);

受苦:神发怒,交在仇敌手中(14-15 节);

拯救:神兴起士师,施行拯救(16 节);

再犯罪:士师死后,行恶更甚(19 节)。

这个循环的核心是人的 “顽梗”:他们不是没有机会悔改,而是 “速速地偏离”“总不断绝恶行”(17、19 节)。罪的可怕之处,正在于它会让人 “习惯黑暗”,甚至以 “更甚” 的恶来对抗良心的谴责。

但即使在这样的循环中,神的恩典仍清晰可见:他 “兴起士师”,“与士师同在”,在人 “哀声叹气” 时就 “后悔”(18 节)。这里的 “后悔” 不是神 “改变主意”,而是他对人痛苦的共情(参创 6:6)—— 他不愿人沉沦,总在等待人回转。正如先知所说:“主耶和华啊,你若究察罪孽,谁能站得住呢?但在你有赦免之恩,要叫人敬畏你”(诗 130:3-4)。

2. 士师的意义:过渡时代的恩典桥梁

士师是神在 “王国未建立前” 设立的拯救者,他们不是完美的(如基甸求神迹,参 6:36-40;耶弗他许愿杀女,参 11 章),却被神使用。这表明:神的恩典不取决于人的配得,而取决于他的主权。他能用不完全的人,成就完全的救赎计划。

对今天的我们,士师预表着基督——基督是 “终极的士师”,他一次拯救就成就永远的救赎(来 7:27),不再需要 “重复的拯救”。我们若信靠他,就能脱离 “犯罪 - 悔改” 的循环,进入 “在他里面成为新造的人” 的生命(林后 5:17)。

 

四、神的试验与属灵的警醒——留下的各族与信仰的考验(书2:20-23)

1. 神的 “不赶出”:审判中的恩典目的

神宣告 “不再将剩下的各族赶出”(21 节),这不是 “放弃”,而是 “试验”:“为要藉此试验以色列人,看他们肯照他们列祖谨守遵行我的道不肯”(22 节)。

“试验” 的本质,是让真相显明。迦南各族的存在,就像一面镜子,迫使以色列人选择:是持守对神的信靠,还是随从偶像?苦难、诱惑、世俗的压力,都是神允许进入我们生命的 “试验”,目的不是让我们跌倒,而是让我们看见自己是否真的以神为根基(雅 1:2-4)。

今天的世界也像 “剩下的各族”,充满与信仰对立的价值观(如功利主义、相对主义、自我中心)。神允许这些存在,不是让我们妥协,而是让我们在 “分别为圣” 中见证他的荣美(彼前 2:9)。

2. 打破循环的唯一途径:从 “知道” 到 “遵行”

以色列人最终未能通过试验,因为他们停留在 “知道” 却不 “遵行”。耶稣曾警告:“凡听见我这话又遵行的,好比一个聪明人…… 凡听见我这话却不遵行的,好比一个无知的人”(太 7:24-26)。打破 “遗忘——背叛” 循环的关键,在于将 “神的话” 转化为 “生命的活法”:

不是只在教会中 “侍奉神”,而是在家庭、职场、社交中活出他的诫命;

不是只在顺境中 “感谢神”,而是在苦难中仍信靠他的应许;

不是只将信仰 “传给下一代”,而是陪着他们一起经历神的作为。

 

思考与应用:

一、反思 “遗忘的危险”:我们是否也在忙碌中淡忘了神的恩典?比如忘记他如何带领我们走过困境,如何赦免我们的过犯,如何赐下平安?本周可以列一份 “恩典清单”,记录神在你生命中的作为,让记忆成为信仰的燃料。

二、警惕 “妥协的开端”:我们是否为了 “方便” 而在真理上让步?比如在言语上随从谎言,在行为上容忍不义,在价值观上被世界同化?求神赐我们勇气,像约书亚一样宣告:“至于我和我家,我们必定侍奉耶和华”(书 24:15)。

三、承担 “传承的责任”:作为父母、长辈或团契成员,我们是否主动向身边人分享神的作为?不要让 “不知道” 的世代在我们眼前出现,而是用故事、见证、榜样,让下一代看见 “耶和华是神”(王上 18:39)。

 

祷告:

主啊,谢谢你透过士师记让我们看见:遗忘你必带来混乱,持守你必得着力量。求你保守我们的心,不被世界同化,不被私欲牵引,让我们常常记念你的恩典,遵行你的话语。帮助我们在世代中成为传递真理的使者,让 “知道你” 的人越来越多,让你的名被永远荣耀。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2025-8-3宣教日引

巴哈伊信仰(Bahai Faith)是19世纪发源于伊朗的新兴宗教。 1847年,伊朗正值外患内忧,王室贪腐、列强干预,百姓苦不堪言,一位心系民生疾苦的什叶派学者阿里•穆罕默德(又名巴孛,意为通往先知伊玛目的门),以圣训预言的救世主马赫迪(Mehdi)注1自居,宣扬「信者得享正义」,倡议重新诠释古兰经经文,并颁布新律法,此举深受大批底层群众拥戴。阿里•穆罕默德逝世后,海珊•阿里(又名巴哈欧拉,意为上帝的光荣)继承其思想,创立巴哈伊信仰,但被伊斯兰教视为异端。

「巴哈」意为真主的荣耀,「巴哈伊」指跟随真主荣耀的人。该信仰主张宗教皆源自同一位神──他透过各宗教核心人物,例如:印度教神祇梵天、祆教的琐罗亚斯德、佛陀、耶稣、阿里•穆罕默德、海珊•阿里等,向世界传达旨意。巴哈伊信仰是未受伊朗官方承认的最大宗教群体注2,根据人权组织观察,2024年,伊朗当局持续打压巴哈伊信仰,大批信众无故遭到财产没收、任意监禁。

注1:根据经典,马赫迪将带领穆斯林走向真主的国度,而阿里符合马赫迪3项特征:先知后嗣、以「穆罕默德」为名、末世前降临人间。

注2:伊朗宪法仅规定祆教、犹太教和基督教(不包括伊斯兰归主者)的信徒,为合法的宗教少数群体。

代祷文

天父,巴哈伊信仰的起源故事中,我们看见弱势群体渴望被拯救,而你是为困苦人申冤,为穷乏人辨屈的神。愿巴哈伊信徒与追求正义的基层百姓,看见公义和公平是你宝座的根基,勇敢向你这位不偏待人的王呼求拯救。当他们面对政府与穆斯林群体的压力时,求你的同在与平安释放他们的惧怕与焦虑。愿你感动政府收回压迫的手,公正执法,保护各群体应得的权益。愿神感动伊朗基督徒,用真理和爱心服事巴哈伊信徒,以守望和实际的行动关顾他们的需要。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